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发布并修订了判断各自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标准。大多数条款侧重于现场操作、设备设施和特殊操作。少数条款与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殊操作人员和责任制有关。
各种隐患反映现实。真正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深层次的问题更集中在领导、安全文化、安全战略、内部协调、选拔、安全资源投资等方面。以下是企业最严重的相关安全风险,供大多数企业参考。我们也期待企业领导在后续管理中关注这些现象,从外到内彻底解决根本问题,防止重大事故风险的产生和风险的解决。
公司应高度重视七项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一,职责混乱:将安全工作全部分配给安全部门,生产、经营、业务等部门不能真正承担“三管三必须”的责任。
这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每当一项工作能够与安全有关时,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安全部门的工作。而且,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如黑云压城,安全人员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不可思议的。更奇怪的是,即使安全人员认为某项工作与安全有关,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尽一切办法,生怕直线部门会干掉安全专业的工作。强烈的安全责任感本身是值得欣赏和肯定的,但违反“安全责任守恒定律”很可能成为组织的缺点。
第二,界限不清:检查安全工作时,只检查安全部门,不能有效地传递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压力。
政府职能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时,习惯性地只检查安全部门和现场人员,忽略了对生产、设备、业务、市场、人力等线路的详细检查和询问,导致责任制悬而未决,直线部门完全错过了履行安全责任的好机会。最后,当企业需要解决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时,发现沟通成本急剧上升,不仅扰乱了原有的安全管理秩序,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组织的士气和安全氛围。
第三,本末倒置:事故发生后最严厉的问责是安全部门,让打算进入安全领域的优秀人才望而却步。
这种隐患也是第一个隐患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安全领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事故发生前,政府和企业往往忽略了安全监督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许多建议和措施,不采纳或执行。事故发生后,最有可能判处或解雇最重视安全的安全监督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然后任命或招募一批新的安全新手,重复这一点。但是安全管理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安全管理的水平还是一样的。你知道,这些经历过事故的安全人员是促进社会安全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他们是
第四,投资不足:将老弱病残安置于安全专业部门,专业管理资源严重短缺。
安全投资不仅仅是资本投资,还包括专业管理者投资、安全管理时间投资、良好的安全政策投资等。很多企业领导缺乏系统、复杂、专业的安全管理分析和思考,认为只要有人做安全,其他岗位退休的老同志甚至表现不佳的同志都会被安置在安全部门。众所周知,一项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与当事人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安全部门最重要的企业风险核心控制部门应配备和加强专业人才。因此,企业反其道而行之。如何避免严重隐患?
五是违反原则:一票否决的权威常常被否决,安全第一仍然停留在口号和口号上。
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只要他们观察他们安排的领导小组,一个组织是否重视某个概念。”你的企业安全总监在团队的最后吗?安全机构有安全否决权吗?当安全否决权按规定行使时,会有反对意见吗?安全机构在提出合规意见时会被采纳吗...由于企业是否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否“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管理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企业总经理的首要安全责任应是维护安全管理机构的权威。在第一部门的权威下,整个企业都能形成一种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第六,疲于应对:文山会海痕迹管理形式主义泛滥,避责安全管理成为新常态。
从我们的政府到企业,从大师到专家,我们一直强调安全管理“尽职调查免除责任,追究失职责任”,但如何判断履行职责还是失职?最原始的基础只能是各种安全文件、档案和记录,也就是所谓的“痕迹管理”。这是安全生产领域“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几乎所有的安全人员都深受其害,这真的是“不朽”。一些企业应准备N套记录、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标准化和双重预防系统..“痕迹管理”本身与事故预防无关。为了证明一件事已经完成,需要准备大量的可追溯性文件,文件之间要有相关性和逻辑性,所以要重复。员工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消耗掉了,但现场真正的安全风险却被忽视了,这实际上增加了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第七,历史债务:本质安全水平低,遗留问题突出,安全专业管理往往滞后于业务发展。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99.9%的企业在成立初期没有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很少有企业创始人认为我甚至没有开展业务。如何设立安全机构?这恰恰是对“预防为主”的本质没有深刻的理解,滴滴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大多数初创企业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都是外包管理,缺乏安全专业检查,尤其是一些M&A项目,自然不足,规划、设计、本质安全水平等标准较低。企业投入运营时,配备安全专业管理人员,发现很多遗留问题已经成为完整的事实。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