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的生产经济效益。建立EHS管理体系是建立长期安全管理机制的最有效手段。良好的系统运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全体员工改变观念,提高安全意识
从企业各级领导、专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公司领导到车间团队操作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向、全员系统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全体员工了解系统知识,全体员工参与系统工作,共同为安全生产而奋斗。可以说,系统的建立过程也是全体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的过程。要改变思想,接受这些新概念,就必须加强对广大员工的宣传教育。首先,准备相关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分发给员工,不时在企业局域网上开发在线考试系统,要求全体员工通过在线考试学习和参与在线问答,加深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统的理解。其次,定期组织“EHS体验交流会”,介绍系统运行的经验和成果,交流系统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培养企业员工的EHS意识,提高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绩效,要求各单位“最高领导”逐级培训,二级单位领导亲自授课宣传。
识别危险源,消除安全环保隐患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依赖于“自上而下”、“行政指令”和“通过检查促进整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强调“自下而上”、“全员参与”、“全程控制”、“预防”和“持续改进”突出了风险评估和控制。危险源识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系统工作的基础。以危险源识别为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核心,深入生产、运行、设备和岗位,深入基层,动员全体员工认真分析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风险,提高风险意识,提高警惕,自觉落实安全措施。
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执法意识
企业要建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体系,必须向外界做出三个承诺,即遵纪守法、预防管理和持续改进。遵守法律法规不仅是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法律要求,也是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动员有关职能部门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法规和操作程序,各负其责,协调行动,提高效率。通过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评价,增强执法意识。
完善管理体系,确保系统有效运行
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是管理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何实现系统化、标准化管理,必须有严格可行的规章制度支持。规章制度必须始终以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指导,及时获取和更新,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法律依据,有证据可查,建立安全生产不断改进的内部机制。
管理体系涵盖安全、环保和健康管理。同时,系统还强调领导的承诺和责任,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和严格规范的考核,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基于PDCA模型的科学框架,管理体系标准不断发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定期审查评估,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完善管理体系。
做好EHS工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EHS的卓越表现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参数。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断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安全发展理念的要求,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引导基础管理工作,始终突出风险控制和源头控制,不断建立长期的安全管理机制。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