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全生产法》正式编制了安全风险分级控制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全国各地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很少有企业能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最后,风险分级控制获得了一堆文件,双重预防机制平台建立了隐患数据库。作者认为有四个原因。
01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工作不准确、不全面。
双重预防机制中的风险识别并不难。大多数企业的安全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固有风险,划分风险单位,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更好的企业还将考虑剩余风险,评估剩余风险是否可接受,然后制定控制措施。
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风险价值过于简单,风险矩阵过于简单,如风险矩阵5x5使用较多,7x8使用较少;二是价值极端,事故后果无限扩大,导致指定控制措施过于复杂,不利于后续实施;第三,不考虑事故和事件的实际情况,表明可能性价值太低,同行业事故概率价值太低。这将导致风险分析与现场脱节,甚至制定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控制措施。
02隐患排查内容过于繁琐,不切实际。
许多企业在分析风险后制定的控制措施转化为日常调查的实施率非常低。首先,风险控制措施本身就太麻烦了。如前所述,如果风险分析过程中的后果价值过于极端,将导致控制措施过于复杂和机械化。隐患调查措施最终将得到实施。在保证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措施越简单,越有利于实施,而不是无限制地细化控制措施。二是过于依赖管理措施,不注重提高基本安全水平。例如,企业的泵环境中有许多避水药物,企业已经制定了这些措施。
03培训不到位,认识不足。
双重预防机制的分析、实施、反馈和评价往往是安全部门的独角戏,其他部门的人员不积极或被动地参与。一方面,双重预防机制的培训大多相同,不符合实际情况。此外,各部门应处理日常事务、检查和学习,导致非安全部门基本不了解双重预防机制,只是根据收到的隐患清单进行简单的隐患调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企业人员的了解,不注意隐患调查,对重要的控制措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空气阀的安全性
04没有建立良好的积极激励机制。
良好的积极激励通常可以用一半的努力得到两倍的结果。企业更常见的做法是发现隐患并给予奖励,而不是根据需要进行隐患调查。因此,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风险分类没有发挥作用,企业回到点对点发现隐患的局面。
双重预防机制是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有机结合,它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重防火墙。以下是推动双重预防机制落地的四个关键要点:
1、明确责任与分工:首先,要明确各级组织和人员在双重预防机制中的职责和分工。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措施。同时,要确保各级领导层对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
2、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分级体系:风险评估是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环节。企业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和评估。同时,要根据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高风险点得到重点关注和有效管控。
3、强化隐患排查与治理:隐患排查是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隐患进行及时记录、分析和治理。同时,要建立隐患治理的跟踪和反馈机制,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防止事故的发生。
4、加强培训与宣传: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性和意义,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明确责任与分工、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与分级体系、强化隐患排查与治理以及加强培训与宣传是推动双重预防机制落地的四个关键要点。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确保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