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需设立双重预防机制来控制安全风险及排查隐患,完善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以确保安全。同时,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领导要组织建立和贯彻安全风险分级控制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监督并检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潜在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
那么,生产经营单位该如何设立和执行安全风险分级控制以及隐患排查控制的双重预防机制,以有效降低风险,防止隐患转变成事故源头,从根源处杜绝事故发生呢?根据我多年的安全生产经验,我愿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确立并执行安全风险分级控制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措施,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双重预防措施的责任。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以下责任:1. 组织和实施安全风险分级控制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2. 监督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法律明确了单位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因此,每家单位应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中心的双重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双重预防工作。
二、制定并实施管理条例
缺乏规则,缺乏方向。首要任务是确立规章制度,构建并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生产经营单位需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和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执行风险控制措施。
2、隐患排查管理制度要明确隐患排查的时间、计划、范围、方式和内容,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和应急预案的落实。
3、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双重预防机制。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考核要求。
4、确立双层预防机制,维护运行管理考核制度的运转。明晰考核内容、标准和实施方式。
第三点,进行全员培训。
生产企业应制定双重预防机制培训计划,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对所有员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组织管理层、部门管理人员、基层单位负责人和各岗位员工,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培训内容应涵盖风险点识别、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等级控制、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等内容,并传达并执行本单位制定的组织文件、执行方案、培训教育计划、风险控制等级系统、隐患排查整治系统、以及运营管理考核系统。
识别危险源
生产企业必须组织各部门对生产过程和活动进行详细分析,采用问询、实地观察、安全检查等方法,识别潜在危险源,并编制危险源清单。
五、风险等级分级管理
生产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建议生产单位从促进和使用便捷的角度选择操作条件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等级高低分为四个水平:严重风险、高度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以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实施风险差异化的动态管理,制定并执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六、隐患的检查和处理
所有生产经营单位都必须基于安全风险等级控制,在对危险源进行全面排查和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隐患治理。重点应放在存在重大安全风险以及关键安全风险场所、环节、部位和控制措施上。
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涵盖了规划、检查、登记、处理、评估、验收等环节,实现了全面管理闭环。
持续改进
生产经营单位每年必须对本单位的双重预防机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工作流程、规章制度、风险评估、分级控制、隐患排查治理等,以确保双重预防机制持续有效运转。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