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是企业建设两道防火墙,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一是风险分级控制。二是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是风险分级控制的有效补充。企业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对风险控制过程中的缺失、漏洞和失效环节进行排查,在事故发生前消除隐患。
通过对隐患的调查和管理,企业可以尽快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设备损坏、生产和停工等经济损失。
在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也体现了企业对安全的重视,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青睐。隐患排查和治理还可以改善工作环境和操作流程,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全隐患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隐患可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重大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难以消除的危害和整改的安全隐患。应当全部或者部分关闭,经过一定时间的整改,或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
①长期整改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②涉及重大危险源;
③中毒、爆炸、火灾、坍塌等安全隐患场所均有可能导致中毒,10 上述人员伤亡事故;
④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单位本身难以排除;
⑤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的安全监督责任部门应当予以认定。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可以及时整改消除的安全隐患。
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安全隐患可分为两类,包括:①存在即时伤人的危险,需要立即处理,若不能立即处理必须采取临时措施的相关缺陷;②存在潜在的伤害风险,需要尽快处理相关缺陷。
安全隐患排查。企业应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包括规范化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安全隐患排查。规范化安全隐患排查是将安全隐患排查纳入日常工作,鼓励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状态得到控制。
例如,在生产前的清洁过程中,识别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生产过程中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专项安全隐患调查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有针对性地改善企业的安全状况。
例如,电气设备、消防设施、特种设备、机械设备、工厂建筑、危险化学品、节前和季节性安全检查和检查。安全隐患排查应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实力。员工离前线最近,对现场情况了解最多。他们不能简单地依靠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事实上,在管理检查和多部门联合检查方面,隐患的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它被用来明确责任,促进隐患整改。
安全隐患的治理。企业应当建立安全隐患治理机制,明确安全隐患的分类、报告、处理方法和时限要求。
根据上述分类判断重大安全隐患,企业负责人应尽快了解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责任部门牵头制定重大安全隐患专项整改方案。
重大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应包括:①治理的目标和任务;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③实施资金和材料;④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⑤治理时限及要求;⑥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的整改需要专项跟踪管理。整改行动完成后,安全部门必须在恢复生产前进行检查验收。责任单位在处理重大安全隐患前,应当采取有效的临时措施,定期检查临时措施的有效性,跟踪安全隐患的发展趋势。一般安全隐患按企业内部流程(线上或线下)报告。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响应和处理。如果安全隐患不能立即处理,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和严格监测措施。
谨慎管理和负责任管理是企业隐患排查管理的体现。它可以保护员工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维护他们的声誉和声誉。也是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生产效率、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管理体系,为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