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构建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就是要企业把风险管控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在事故前面。
实施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可以帮助企业摸清安全风险家底,坚持关口前移,超前辨识预判岗位、企业的安全风险,通过实施工程控制、安全管理、个体防护以及应急处置措施,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有效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把风险控制挺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的目标。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识别出可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因素。这通常涉及将各场所、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作为基本的辨识单元,确保风险辨识覆盖所有相关方面。
2、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优先级。这可以通过采用如风险矩阵法(RP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等方法来完成。
3、风险分类:根据风险的性质和来源,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4、风险分级: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级,如红、橙、黄、蓝四个等级,以便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管控措施。
5、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根据风险的分级结果,选择适当的控制措施进行风险管控,确保风险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得到控制。
6、风险监测和反应: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反应风险管控的效果,以便进行调整和改良。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风险分级管控的步骤如下:
1、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组织技术、安全、设备及生产等人员参与,确保跨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2、收集和分析规范:收集并分析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规范,结合企业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为风险辨识和管控提供指导。
3、划分作业单元:按照业务系统的各阶段、场所位置、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等因素,合理划分作业单元,便于风险的辨识和管控。
4、遵循管控原则: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等级,确定管控层级,确保高风险等级的区域和活动得到重点管控。
5、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的分级结果,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6、持续改进: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审查和改进,根据新的风险信息和业务变化,调整和优化管控策略。
总的来说,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企业各级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确保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营。
实施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需要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总体领导和自下而上的意识提升。企业应当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控制管理制度,组织全体员工(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全面、系统地辨识和评估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制定安全措施,并根据固有风险级别,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和落实管控措施责任主体的层级,结合自身可接受控制风险的实际,按照从严从高原则,定期评估控制风险,持续完善和落实安全措施。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