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的行为不规范、非法操作、非法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要有效杜绝“三违”,最基本的是敢于与所有违规行为作斗争,敢于像钉子一样钻进去,从根本上铲除非法生产和非法操作的土壤,不给违规行为喘息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作中遵守规则,以确保安全。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1“三违”的定义和行为分类什么是“三违”?
据统计,9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三违规”引起的。所谓“三违规”,是“违规指挥、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缩写,也是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按规定办事的违规行为的总称。
违规指挥: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者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程序、制度和有关规定指挥生产的行为。例如,未经授权,不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者擅自改变安全流程和操作程序,指挥员未经培训就职,使用未经安全培训的劳动者或者没有特殊资格认证的人员;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或设备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情况下冒险;如果发现违规行为,则不会停止。
违规操作:主要是指现场操作人员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工人安全规范、安全用电规程、交接班制度等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通知、决策等操作行为。例如,不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制度,进入施工现场时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不系安全带,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擅自使用机械、电气设备或拆除、更换、挪用设施设备;随意攀爬脚手架和高空支架。
违反劳动纪律:主要是指工人为了形成和维护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的履行,以及其他与劳动、工作密切相关的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违反生产经营单位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不履行劳动合同和违约责任的,不遵守考勤休假纪律、生产工作纪律、奖惩制度等纪律。
六种类型的“三违”行为
“三违”是安全生产中最大的敌人。如果在安全隐患调查中不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反对“三违”,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对“三违”的原因和性质的分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盲目“三违”:一些员工认为从事施工作业只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他们对学习安全知识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并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经验进行操作,导致盲目的“三违”。
(2)无知的“三违”:相当一部分员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安全意识较差,对相应的技术和施工措施知之甚少。许多人不知道他们违反规则时出了什么问题。
(3)习惯性“三违”: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员工无法理顺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谈产量和进度,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习惯性地在尝到“甜头”时“三违”。
(4)管理“三违”:一些管理干部重视生产安排,重视隐患整改,重视制度制定,重视现场实施。即使是极少数管理人员,在知道自己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仍然指挥员工强行操作,造成了管理上的“三违”。
(5)放任性“三违”:个别管理干部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广泛。他们对一些轻微的“三违”现象视而不见,这助长了员工的错误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导致任性的“三违”。
(6)工序性“三违”:一些员工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完善,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安全隐患,造成工艺“三违”。
团队建设是反“三违”的关键
一家水泥公司对“三违”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危害有着清晰的认识。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反“三违”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切实做好工作,确保安全生产。据水泥公司李经理介绍,公司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广告牌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遵纪守法的必要性和违纪行为的危害性,表彰安全生产中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结合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广泛宣传,使全体员工形成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思想体系。此外,
团队是企业生产的最小结构。做好团队建设已成为反“三违”的关键。公司利用班前会议时间加强团队成员的安全教育,坚决杜绝“违规不一定发生事故”的侥幸心理,激励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反“三违”工作的深入发展,公司的安全生产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三违不违,事故不可避免”,因为“三违”治理不彻底,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有多少生命在九泉下长眠,有多少亲人整天泪流满面!回顾过去,发现很多事故都是少数人在“三违”治理中麻木不仁、侥幸造成的。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三违”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许多家庭失去了幸福。伤亡职工用血的代价一次又一次地警告我们,如果“三违”不被消除,我们个人的幸福和企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企业的安全生产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生产必须得到保证。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