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船舶工业发展迅速,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船舶建设过程作业流程长,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密集,事故类型复杂,给企业安全监管的发展带来挑战。为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船舶企业应构建安全风险分级分类控制体系,实现风险关口向前移动、预防的目标。
首先,船舶建造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特征
1.人员密集。在船舶施工过程中,大量生产作业由人员手工完成,参与施工的人数众多,人员构成复杂,主要由外包人员完成。
二是操作流动性强。船舶建造属于非流水线、非固定站生产,操作人员必须经过车间、平台、码头(码头)。、码头等不同的工作场所。
3.现场作业很多。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大部分作业都是在不同的平台、分段、舱室等生产现场完成的,如下料、片体组装、分段制造、组装、设备组装、性能测试等。操作人员经常需要在不同不熟悉的环境中工作。
4.有许多危险的操作。船舶建造过程涉及有限空间、高度、重要部件吊装、重要部件移位、涂装、舱室、试航、临时用电等一系列高风险作业。
设备设施规模大。船舶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设施往往规模巨大,1200t门式起重机、200t平板车、30万吨码已广泛应用于船舶建造中。
二是船舶建设过程安全风险分级控制体系建设
2.1安全风险办理鉴定准备
1.成立一个组织。企业需要成立安全风险分类控制领导小组,设立安全风险分类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各部门(分厂、生产车间、职能部门等二级单位)将成立风险控制工作组,负责企业级和各部门的安全风险分级控制。
2.划分各种人员职责。企业成立安全风险识别领导小组后,需要按照企业部门和各类人员的分类划分职责,确保安全风险识别工作顺利进行。
实施全员培训。企业和部门应分别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风险分类控制体系建设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编写系统文件。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分类控制体系,明确各类档案的责任部门/人员、流程、形式、权限和保存要求。
文件管理。企业需要全面保存反映风险控制过程的记录数据,并对档案管理进行分类。
6.运行评估。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分类分级控制体系的运行评估奖惩体系,或者涵盖企业安全生产奖惩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明确评估奖惩的标准、频率和方法。
2.2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的主要过程
1.操作单位的划分。操作单位根据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各个阶段、位置、生产工艺、设备设施、操作活动或几种方式进行划分。常见的方法有四种,即根据生产(工艺)流程阶段、地理位置和生产区域、生产设施类别和操作任务进行划分。
2.对安全风险因素的认识和分类。根据GB/T13861-2022《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中规定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职业病危险因素分类目录(2015年)》中规定的职业病危险因素,综合考虑原因、事故诱发原因、致害物、伤害方法等。
3.造成安全风险的原因。根据GB/T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描述了安全风险因素在具体工艺、工作/工种、工作场所、设备设施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危害,包括: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致害物质、伤害性质、伤害部位等。
4.安全风险识别的关键问题。技术、设备、工作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系统等全方位、全过程识别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可以系统、全面、无遗漏,不断更新和完善。
安全性风险分类2.3
GB/T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年)》中规定的事故类别和职业病分类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包括:伤亡、水上交通事故和职业病。
三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安全性风险分级3.1
企业在认识到安全风险后,应定性、定量地分析和预测风险。常用的方法有:操作条件危险分析法。(LEC)、风险矩阵分析法(LS)、历史信息法,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模式的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可靠性预测等。
LS矩阵法通常采用船舶建筑企业风险评估方法(以下简称“LS”),R=L×S。这些分数中,L(见表1)是发生事故的可能,S(见表2)是事故后果的分数值,R(见表3)是安全风险的可能性等级。表4给出了接受不同安全风险指数的标准,分为四类: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3.2风险分级控制的要求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控制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组织的设置,合理确定各级风险控制水平。风险分级控制应遵循风险越高、控制水平越高的原则,重点控制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水平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操作活动。上一级负责控制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控制,具体措施要逐步落实。
不同控制水平的风险控制方法和责任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所需的控制资源、控制能力、复杂的控制措施和难度等因素确定。
做好安全风险分级控制的具体战略
1.完善规章制度,完善责任制度。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完善相关责任制。
2.做好安全风险分级控制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企业各级员工可以了解安全风险分类的目的和重要性,使主要人员、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安全风险控制的知识和能力,使员工掌握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责任感,提高应急能力。
3.加强现场控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促进员工严格、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防止懒惰和懒惰。严格管理控制流程,有效完成现场安全预防管理。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