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经营现场是一个动态、复杂、多变的环境,是物质、信息、人员的动态交汇点,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生产经营现场。因此,加强生产经营现场安全管理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减少和消除事故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重要途径。
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责任,防止和减少各级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了《企业现场安全管理十项基本措施》,作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必要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企业现场安全管理十项基本措施
1人员资质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并通过考试。特种作业人员(电气作业、焊接热切割作业、高空作业、制冷空调作业、煤气作业、危险化学工艺流程作业、化学自动化控制仪器安装、维护维护作业)必须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资格。所有员工都必须接受定期的安全教育。
2危险作业
包括吊装、危险场所火灾作业、高空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压输电线路作业、建筑物及结构拆除、大修、爆破等。
危险操作必须经批准,操作前必须根据危险风险制定操作计划,确认现场操作的安全条件、操作人员资格和劳动防护用品配置;操作前必须披露安全技术,双方签字确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由专人指挥和监督整个现场过程。
3多人作业
在同一独立单位工作,工作人数超过3人的,必须指定1人负责现场安全;同时,操作人数超过7人的,必须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监督。
4超限作业
依法严格控制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车辆超载、超限、超载运行等行为。
5相关方作业
在外包(外包)操作前,必须审查承包商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相关资质。除签订外包经营合同外,还必须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操作前,应书面通知相关安全生产要求,并纳入单位统一管理。劳务派遣人员和劳务外包人员必须等同于企业自身的人员管理。
租赁厂房、场地(场地)的,必须审查承租人的安全生产条件,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监督管理承租人的安全生产工作。
6领导班和安全检查班
基层车间负责人和组长必须每天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当天突出安全风险,落实安全措施;夜间、周末、节假日正常生产的,实行领导值班制度,对领导班和安全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7隐患管理与事故管理
必须及时整改发现的事故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计划等“五落实”;建立奖惩制度,鼓励员工举报隐患,抵制“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及时查处发现的“三违”行为,全厂举报,举一反三。
无论是否有人员伤亡,企业都必须调查处理每一起事故或危险情况,找出原因,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制定并落实整改预防措施,对全体人员进行警示教育。
8是应急管理和个人防护
应急物资设备和个人防护设备原则上应配备在现场,由用户部门保管维护,确保良好状态,使用方便。紧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必须始终保持畅通。
9设备设备的完整性
设备安全附件符合工厂设计要求,保持完好,相关技术数据完整;及时进行设备维护,确保设备设施的基本安全,始终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满足生产安全条件。
10变更管理
人员、技术、技术、设施的变更必须纳入安全管理。变更前,必须分析变更过程和变更后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制定控制措施,执行审批验收程序,培训通知相关员工。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