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安全管理的更加规范,企业的专业分工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受企业委托,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负责工程建设、设备维护、原材料和产品运输。通过对安全事故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相关方的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制造企业应从中学习和反思,更加重视相关方安全管理。
有关各方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承担与企业安全绩效相关的相关生产经营业务合作企业视为企业受托人、承包商、承租人等业务合作企业的相关方。作者发现,相关方的安全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企业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很大,安全管理难以整合。由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不同,行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对同一活动的安全管理有不同的要求。有时,有关单位很难尽快整合业主的安全管理,有关单位对其他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存在意识形态冲突。
大多数相关方工作周期短,管理层安全投资不足。在作者所在的行业中,大多数企业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在错误的高峰期生产。大多数企业选择在停产期间进行集中维护。设备维护相关方的工作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常年提供服务的外部委员在生产淡季具有较强的人员流动性。为了降低成本,一些相关方不愿意在人员安全防护用品、设备设施、工具设备等方面投入太多,安全操作保证能力差。
相关人员素质低,安全专业技能差。在相关方的工作活动中,企业经常使用驻地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大,安全培训和教育效果差,安全技能差。这些人往往对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非法操作的危险,缺乏有效的应急能力。他们是事故的关键群体。
一些企业外包高风险、高职业危害的作业,故意转移自身风险。企业通过建立安全标准化、建立“双控”机制等行动,意识到部分作业存在较大风险。如果当前技术不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他们会故意通过外包转移风险,认为只要相关方资质完善,人员持证上岗,手续齐全,就会埋下很大的隐患。
《安全生产法》对有关各方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第四十九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项目、地点承包或者租赁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人、承租人签订专项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统一协调管理承包人和承租人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根据上述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仅要“包”得合法,而且要管得有效。
如何管理相关方?
相关方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方应视为自己的一方,积极关心相关方的安全和健康。通过各种手段,将“强制执行”转化为“积极安全”,增强相关人员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减少不安全经营行为,共同维护企业良好的安全环境,共享企业安全发展成果。
明确公司内部管理职责。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系统相关方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相关方的安全通知和培训体系、相关方的安全检查标准、相关方的安全绩效评估表等。公司业务主管部门、地方管理部门和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当明确管理职责,完善协调机制。企业应当督促有关方建立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监督现场作业的全过程。
严格审查相关方的资格。检查相关方的业务资质是否合法有效,检查信用信息、施工资质证书、近期业绩和业绩,如企业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等。安全资质重点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职业安全健康系统认证证书、“三人”证书和近两年安全业绩,全面评估相关方的业务实力和安全管理水平,择优录用。
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披露和危害通知工作。在进入现场之前,相关团队应教育外部委员会的施工安全管理程序、危险作业管理要求、应急知识等。如有必要,应进行抽查并掌握情况;安全披露应以书面形式进行,操作方案应详细优化,安全方案应统筹设计,使操作人员掌握项目安全技术要求,避免发生事故;应通知企业营业场所的危险源和控制措施,以便相关方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确保经营者的人身安全。
严格监督和管理有关各方的日常工作。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专业管理要求,每月对有关各方使用的特种设备、专业工具、特种防护用品进行检查,督促其落实有关专业管理制度。当地管理部门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监督,及时发现现场事故隐患,纠正现场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将有关各方的安全管理纳入公司月度安全检查,检查施工风险作业管理、警示标志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和有关各方的独立安全管理,督促整改问题。
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建立相关方安全绩效考核制度,检查和纠正其日常设备设施、人员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的实施情况、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等,并在监督过程中实施管理处罚;年度绩效考核将结果与安全抵押金会计挂钩,安全绩效较好的相关方将优先考虑下一年或下一个服务期;建立相关方“黑名单”制度,将安全绩效较差、不服从安全管理的相关方列入“黑名单”,不再进行业务合作。
任何涉及相关方的生产经营单位都应做好相关方的管理工作,不仅要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依法明确管理职责和标准,还要将相关方纳入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培训教育,整合安全管理理念,无缝衔接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共同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防止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绩效共赢。
限时免费获取
限时免费获取